宋代人追求的審美是簡約,瓷器香爐也不事雕琢,以簡單的線條和釉色為美。瓷器香爐最早出現在東吳,宋代開始流行三足瓷爐,爐是由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演變而成,所以宋代瓷器香爐主要有鬲式爐(三足爐)、簋式瓷爐、鼎式爐,樽式爐等,但是都離不開三足的造型。
北宋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
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,宋,高9.3厘米,口徑14.5厘米,足徑5.5厘米,足距7.9厘米。
南宋龍泉窯青釉龍耳簋式瓷爐
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蓮荷紋鼎式爐
南宋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瓷樽
宋代人如何用香爐焚香
焚香是宋代人的雅致之事,使用的瓷器也是雅致,將焚香做到了極致,真的是一種精神享受。宋代人所用的瓷香爐造型有鬲、簋或鼎形,以青瓷、和白瓷器為主,以簡約為美。
香爐內先放用茄子秸燒成的灰,灰中淺埋透燒過的香炭餅,炭餅上放銀或玉(云母)質隔火,宋代隔火多用銀,稱為銀葉。葉上置香料餅丸,葉下的熱量,使香味舒緩地散發,而無煙氣,焚香讓整個屋子充滿香氣,邊讀書、品茶,彈琴。
宋代香爐追求的素雅,以簡單的線條體現器型大雅的文人審美,鬲式爐青青的釉色,三棱出筋的線條成為宋代香爐的標準器。
鈞窯天藍釉三足爐
![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](/upfile/pic/image/20201022/20201022133881728172.jpg)
鈞窯天藍釉三足爐,北宋—金,高4.9厘米,口徑6.1厘米,足距3.5厘米。爐唇口出沿,短頸,鼓腹,腹下漸收,底下承以三足。附后配銅蓋。
通體施天藍色釉,足上施醬釉。
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三足鬲式瓷爐
![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三足鬲式瓷爐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三足鬲式瓷爐](/upfile/pic/image/20201022/20201022134089258925.jpg)
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三足鬲式瓷爐口徑16.3,腹徑17.3,高12.6,斜盤口,圓唇,短直頸,鼓腹較扁,口徑與腹徑相若,三錐形足。肩部有一周淺凸棱,腹部與三足相對處有三道明顯的三角形凸棱,略有彎曲和起伏,從肩部延伸到足部。足部與腹部可見接痕一圈,足端平。內底可見螺旋紋。胎骨較為厚重,整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,(不見胎色)通體施梅子青釉,釉層較厚,釉面光潔瑩潤,僅口沿處可見兩道隱約的開片紋路。凸棱和器體折棱處均顯出較為明顯的淺白色。足端未施釉,呈火石紅色。
三足爐是宋代香爐基本造型,但是宋代工匠也在嘗試造型創新,下面的香爐鬲鼎式爐就是一種多器型的融合,而且也有雕刻紋飾,這都是南宋工匠在香爐上的改變,雖然不是很成功,但是確實是一種嘗試。
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凸雕花卉紋鬲鼎式瓷爐
焚香是宋代人四大雅事之一,可見宋代人不僅是士大夫,文人平民也追求精神上的享受,香爐就是宋人生活美學的體現,將一個實用器,提高到了精神層面,這就是宋代人追求的境界,1000后的我們也達不到那樣的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