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侶之帽而得名。這種壺的造型始于元代,僧帽壺是一種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器型,古時已有金屬材質制品,元代開始出現青白瓷僧帽壺制品,至明代永宣時期更為流行,有甜白釉、紅釉、青花等不同種類;清代官窯也曾仿制,以康乾為多,清代制品一般腹部渾圓,重心靠下。
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僧帽壺
明永樂甜白釉僧帽壺
明宣德青花僧帽壺
清代釉里紅僧帽壺
![](/upfile/pic/image/20190424/20190424134637463746.png)
釉里紅僧帽壺壺口面有一流從頸部突出,一側有寬帶鋬,兩端為如意頭將口腹相連。此壺通體白底紅花,光澤明艷。
元明清僧帽壺各代特點
始元代僧帽壺造型敦厚,頸較粗,壺流較短。瓷制比較粗燥;
明代僧帽壺在永樂、宣德開始流行,由于漢藏文化交流頻繁,景德鎮御窯廠曾大量生產僧帽壺,有青花、白釉、藍釉、紅釉等制品,造型秀麗,器身各部位比例勻稱,壺流比元代略長;
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時均有仿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