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藍釉屬于瓷器中的高溫釉,創燒于清康熙年間,色調似天空之蔚藍色,故稱“天藍釉”。天藍釉從天青釉演變而來,天藍釉含鈷量在1%以下,釉里的銅、鐵、鈦等金屬元素對呈色均有影響。
康熙天藍釉獸面紋螭耳尊,高22.5cm,口徑11.9cm,足徑11.7cm。
清康熙天藍釉花觚
雍正天藍釉瓷器的燒造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,形成深淺不一的兩種釉色,深若雨后晴空,淡趨月白。另外,康熙朝的天藍釉瓷器多為小件文房用具,而雍正時出現行體較大的天藍釉瓷器,如罐、瓶、缸、花盆等。
![](/upfile/pic/image/20190122/20190122101322442244.jpg)
天藍釉雙龍耳瓶,清雍正,高51.8cm,口徑11.7cm,足徑13.7cm。
瓶洗口,細頸,溜肩,肩以下漸收斂,圈足。通體施天藍色釉,凸起數道弦紋,兩側口、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,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。外底署青花篆體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三行款。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雙龍耳瓶。
清乾隆天藍釉出戟花觚
瓷制花觚始見于元代,明清時多有燒制。除景德鎮燒制外,尚有龍泉窯、德化窯等地制品。主要品種有青花、五彩、顏色釉等,多為陳設瓷器。